打響VR市場爭奪戰,該加入哪個生態系統?

迎戰Meta的硬體規格 vs. 發展其他輕設備需求

打響VR市場爭奪戰,該加入哪個生態系統?

競爭策略 黃國峯 Jimmy Huang林日璇 Jih-Hsuan Lin 2022年5月號-全員躍升數位高手

—來源:https://www.hbrtaiwan.com 版權所有,請勿複製使用。若欲團體授課,請至《哈佛商業評論》網站依據授課人數購買文章。

陳日宇營運的公司專攻目前最夯的VR技術,生產穿戴裝備。面對行業巨頭Meta,在低端產品一體機的市場獨占鱉頭,產品經理與技術長各有對策:前者建議發展更輕巧的眼鏡式設備,搶占影音市場;後者希望能穩步完善自家的高端產品,以求後來居上。陳日宇如何抉擇?

「確實輕多了,」陳日宇一邊說,一邊脫下虛擬實境(virtual reality,VR)頭戴式顯示器Oculus Quest 2,反覆打量。 「而且才賣299美元,怎麼能做到又輕又便宜的?所以我們才會受影響!」孟麗菲立刻接著說。 陳日宇是「台灣元宇宙科技公司」(以下簡稱「台元科技」)總經理,今天聽取產品經理孟麗菲的市場報告。孟麗菲特地帶來Oculus Quest 2讓陳日宇體驗,這是產品開發部日前買來試用的競爭對手產品。 台元科技原本從事手機業務,在取得獨家硬體設備技術後,六年前轉型從事VR業務。VR設備向來以頭戴式顯示器為主,其中台元科技和Meta〔臉書(Facebook)平台母公司〕一樣,都是同時發展高階專業機與較低階的一體機。

行業巨頭鯨吞低階產品市場

2016年台元科技推出高階專業機,在企業端和消費端的市場都表現優異,在全球的高階專業機市場中擁有過半的市占率,但一體機產品的市場表現不佳。而Meta陸續在2019、2020年推出一體機產品Oculus Quest 1、2之後,市場反應熱烈,主要用於電腦遊戲。從2020年第四季開始,全球的VR顯示器出貨量由Oculus Quest獨占鰲頭,延續到2021年第一季,全球所有VR頭戴顯示器市場中,有接近四分之三的出貨量都由Oculus Quest包辦。Oculus Quest主要針對一體機的消費者市場,但也逐漸侵蝕到高階專業機的消費者市場,許多玩家也開始購買一體機Oculus Quest做為高階專業機的替代機種,台元科技感受到威脅。 「總經理,這幾天我們的工程師試玩之後,都說真的不可思議!」孟麗菲趕緊補充說:「如果是一般VR遊戲的玩家,用Oculus Quest就可以玩所有內容了,還不用接電腦!而且他們在遊戲之外,另外取得好幾款獨家健身類的應用程式,還可以支援多人社交運動模式。雖然一體機的效能和畫質不如高階專業機,但價格便宜多了,難怪Oculus Quest上市後,我們的高階專業機在消費端用戶的銷售也停滯不前,甚至開始下降了十幾個百分比。」 孟麗菲三年前加入台元科技,負責VR一體機產品的市場開發,眼看自家市場日益遭侵蝕,因此希望公司能及早確定因應方向。高階專業機只要連接到有良好顯示卡的電腦,就可以沉浸在虛擬世界,探索遨遊許多新奇的內容。一體機的功能不如高階專業機,但優點是重量較輕、不必連接電腦,而且價格較低。 「這確實比我們的一體機更有競爭力,」陳日宇無奈地點點頭說。 2019年3月陳日宇接任總經理後,為了進一步擴大市場,推出一體機產品,主打企業及教育應用,連結台元科技推出的中控系統之後,就能讓多人同時配戴各自的一體機,透過平板電腦觀看相同的內容及體驗,適合多人看屋或是教育訓練等。陳日宇還強化軟體布局,並建立銷售VR內容與體驗的應用程式商店「台元Land」,上面銷售的應用程式不限於使用台元的VR顯示器,也適用於其他品牌的VR顯示器,而且除了消費端用戶外,還將觸角延伸到企業用戶,積極建構相關生態系統。 「坦白說,」孟麗菲直言:「我們一體機以簡單互動、觀看為主,設計介面和控制方式都比不上Oculus Quest,價格也無法降到300美元以下。Oculus Quest 2真的很有價格競爭力,甚至比熱門的任天堂Switch還要便宜。現在我們高階機市場和一體機市場的消費者端都受到影響了。」 台元科的高階專業機一套包括電腦顯示卡等設備,價格接近2,000美元,遠高於Oculus Quest 2的299美元。 「一體機企業用戶端的情況如何?」陳日宇問。 「還沒有真正打入市場,」孟麗菲說:「目前我們只有在高階專業機的企業用戶市場還保持領先地位,畢竟我們開發得早,而且大多是專案式方式進行。」 台元科技一體機在企業用戶市場的表現不太理想,消費者市場的表現更差。不過台元科技的高階專業機表現優異,提供高畫素和及時更新速度,很適合AAA級大製作的遊戲,如《顫慄時空》(Half Life)等,還可以可以連結到遊戲平台Steam,和台元科技自建的平台上的內容。 陳日宇略想了想才說:「不過,現在消費端才剛開始使用VR機器,大部分的人都還在觀望。我們應該要思考,如何讓還沒有使用VR的廣大消費者,來使用我們家的產品。」 孟麗菲搖搖頭說:「若以一體機來打Oculus Quest,那我們只能追趕,就算硬體技術追上了,軟體與平台都還是掌控在Meta手上,規格是他們制訂的,我們很難取得優勢。譬如Oculus Quest將臉書的人際網絡整合到他們的VR系統,使用者登入Quest後,可以馬上看到臉書中的朋友列表,還可以直接在Quest中找臉書朋友一起開虛擬派對,這種資源我們沒有,也很難追趕。」

優先搶占C端影音市場

孟麗菲看陳日宇點頭認同,於是接著說:「但我們可以轉為專攻影音。」 「影音?」陳日宇反問。他顯得有些驚訝,畢竟目前的VR使用者以玩遊戲為主,例如,VR顯示器的主要廠商除了Meta和台元科技之外,Valve的Index主打Steam的玩家,Sony的PS VR主要是Play Station的附屬VR裝置。 「沒錯,」孟麗菲自信地點點頭,接著解釋說:「目前還有一大部分的消費者對遊戲沒興趣,卻願意花大把時間看劇、看演唱會、看電影。如果我們專攻影音媒體這個部分的娛樂市場,也許可以開發更輕薄的眼鏡式裝置,利用手機控制VR眼鏡。目前串流影音平台快速崛起,我們可以成為第一家以影音娛樂為主的手機VR眼鏡裝置,制定這個利基市場的產品規格。」 Statista數據顯示,2020年的頭戴式VR裝置市場,最大應用是電子遊戲,占整體市場規模的30%。未來的趨勢分析預估,若加上影音媒體等,整體娛樂產業占頭戴式VR裝置的市場規模一半以上。 陳日宇一邊思考,一邊慢慢地回應:「我的確有聽過朋友說,如果有輕便的眼鏡可以看VR影音內容,或是看Netflix,他就要買VR設備了。這個市場還有很大成長空間,但無論遊戲或是Meta元宇宙(metaverse),我們都是追隨者,影音串流平台生態系統也許真的是另一個機會,讓我們爭取主導市場規格。」 有研究機構估計,2028年全球VR的市場規模可望達到840億美元,年複和成長率高達44.8%。陳日宇也一直認為,Meta執行長馬克・祖克柏(Mark Zuckerber)多次將VR概念延伸為元宇宙,並宣示全力發展元宇宙,所以可預見VR市場即將全面爆發,台元科技必須盡快布局,孟麗菲的提議提供了新思路。

站穩高端機的市場

陳日宇結束和孟麗菲的會議之後,把那個Oculus Quest 2帶回辦公室,同時交待秘書請技術長張仁傑過來一下。張仁傑進入總經理辦公室的時候,陳日宇正在檢視Oculus Quest 2的兩個手把。 「剛才市場開發部給我看這個,我們做得出來嗎?要多久?」陳日宇一方面示意張仁傑坐下,一邊急著問。 「我有試玩過,真的是很厲害!」張仁傑心情複雜地說:「我們要做出類似產品,得再花些力氣,嗯……大概要六個月吧。但六個月後,他們應該又會升級。而且若是要對接Oculus的平台,我們的劣勢很難克服,畢竟是他們自己的生態系統。」 張仁傑五年前加入台元科技,負責VR高階專業機與一體機產品線開發,是國內少數擁有開發VR裝置經驗的專家。 「這個市場一直在成長,我們得突破目前的顧客群,想辦法讓更多人使用VR。消費端的市場很有機會,尤其娛樂產業,Sony、任天堂、Meta也都持續打造虛實整合的遊戲體驗,我們應該多想想要怎麼突破,」陳日宇停頓了一下,才說:「譬如,麗菲建議我們開發眼鏡式裝置。」 「眼鏡式?」張仁傑有些意外,不置可否地回應說:「我們已經投入很多資源在一體機,也有一些突破,現在放棄太可惜了。」 「兩種都做呢?」陳日宇問。 「嗯,恐怕沒辦法,」張仁傑說:「這是兩種不同的技術脈絡,以我們公司現有的資源,全力做其中一項都不一定能取得技術領先地位,同時發展就更不可能了。其實我們的一體機可以鎖定企業用戶市場,這塊是大家比較少注意的,而我們已經營一段時間。企業市場畢竟是VR的主要應用。」 2020年,VR市場的企業以及政府軍事用戶規模,已經超越消費端,占總體市場的53%,而且未來數年內,VR市場仍將以商業應用為主。這主要是因為許多公司投入資源去整合VR技術與商業銷售,例如,零售業、汽車業和房地產業,都打造虛擬展示空間與商店,以求在網路世界接觸潛在顧客。 張仁傑補充說:「如果我們持續優化一體機,加上在高階專業機的技術持續領先,說不定哪天其他以一體機為基礎的元宇宙生態系統,需要應用到高階專業機種的功能,我們就有機會彎道超車。而且除了Meta以外,其他競爭者也很積極建立元宇宙生態系統,若有Meta陣營以外的元宇宙發展一體機生態系統,我們也可以供應一體機給他們,甚至幫這些與Meta競爭的廠商代工。」 陳日宇聽完心裡想著:「淪為代工,該不會又變成『毛三到四』的低毛利窘境?」但他沒有說出來,只是表示:「企業用戶當然要重視,但我們先前投入這麼多資源在一體機,如果也能在消費端也占有一席之地更好,我們不能輕易放棄消費端的應用。」 「我們在企業市場已經做出一點成績,只是需要擴充到更多行業。像是上次跟我們合作的家具品牌,就用我們的一體機進行顧客體驗行銷。透過我們的中控系統平板,品牌人員可以在體驗者走到窗邊時,點一下平板上的窗戶,窗簾自動拉開;體驗者走到電視前,點一下平板上的電視,就自動播放家具品牌的廣告。那次迴響很好!」 陳日宇想起那次的案子,認同地點點頭。張仁傑興奮地繼續說明:「企業市場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,我看到《2020台灣XR產業白皮書》裡的預測報告,VR在人員培訓與工業維護方面的市場有相當大的成長動能,像是汽車業、零售業、建築、教育、運動訓練或數據分析等方面,都很有發展潛力……」 陳日宇聽著張仁傑滔滔不絕的說明,想起孟麗菲主張開發眼鏡式裝置時,也是同樣自信與樂觀,於是說:「我們找麗菲一起來談談吧。」

重量、售價皆是當務之急

隔天中午,陳日宇就找了孟麗菲和張仁傑,到公司附近他常去的一家餐廳吃飯。 點完餐在等上菜的時候,陳日宇請孟麗菲先說明開發VR眼鏡式裝置,主攻影音娛樂的想法。 「仁傑有什麼想法?」陳日宇等孟麗菲說明完之後問道。 「如果開發眼鏡式裝置,是否代表我們放棄與Meta在元宇宙的競爭?」張仁傑問。 「也不盡然,」孟麗菲說:「只是我們選擇一個利基市場先發展,未來還是會在同一條賽道上競爭。」 張仁傑繼續問:「那為什麼不繼續現在的技術發展?我們已經投入許多資源在一體機產品,我們不是最有機會與Meta競爭的嗎?」 「一體機還不夠輕,」孟麗菲說:「消費者很重視輕便程度,現在大家覺得無論是Quest一體機還是我們公司的專業機種,都還是很有重量,戴20分鐘顴骨就會痛,無法久戴。眼鏡式還是比較輕,攜帶便利。」 孟麗菲這麼強調輕便程度,是因為有消費行為調查顯示,VR裝置的輕便程度是消費者第二在意的因素(45.3%),僅次於價格考量(74.7%)。 張仁傑指出:「雖然眼鏡式裝置輕便好用,但失去了虛擬實境強調互動的特色。如果只是用來觀賞影片,消費者會滿足嗎?以我初期就投入VR機種設計的經驗,我們可以把現有的一隻手把,重新設計為兩隻手把,讓一體機跟我們的專業機種一樣,可以進行許多互動性的體驗,譬如遊戲和深層的探索體驗,這樣我們除了專業機種持續耕耘,一體機也可以突破消費者端,讓大家覺得真的很方便又好用。」 「一體機還有不少問題吧,像是運算能力限制、畫素待加強、電池續航力不夠等等,」孟麗菲強調。 「一體機的廠商都面臨同樣問題,所以現在正是我們追上他們的最佳時機。如果現在放棄這部分的開發,等到那些客觀條件都成熟了,我們不就是落後更多?」張仁傑反問。 「資源放在眼鏡式裝置也許機會更好。這個領域還沒有太多廠商進入,我們可以及早布局。蘋果和微軟雖然都要進來,但我們公司的VR技術還是比較有優勢。而且眼鏡式裝置要結合手機,我們公司以前是做手機的,那些技術和人才都可以應用在眼鏡式VR裝置,只要再補充一些眼鏡式的研發人員就可以了。從價格來看,微軟的HoloLense是混合實境眼鏡裝置,主打模擬訓練需求,售價約3,500美元,我們如果開發出500美元左右的輕便式眼鏡產品,主要滿足影音或運動需求,應該非常有競爭力,」孟麗菲滔滔不絕地說。 此時陳日宇忍不住問:「這些都是大廠,我們要怎麼主導這個領域的規格?」

趕搭內容供應商的順風車

「內容會是關鍵,」孟麗菲很肯定地回答:「影音串流平台現在烽煙四起,大家都想在這個生態系統中勝出,不見得會那麼容易地讓虎視眈眈的Google與Apple整合進他們的系統。我們可以靠VR的技術優勢,及早和影音平台的生態系統合作,像是Netflix、HBO、Disney+或抖音等等,開發以影音為主的輕便型眼鏡裝置,還可以客製化各個平台的特殊規格,說不定還有機會與Google和Apple談策略聯盟,發展眼鏡式穿戴裝置。」 孟麗菲一口氣說完,見陳日宇和張仁傑沒有立刻接話,於是再次強調說:「大廠都要進來了,我們必須盡快啟動眼鏡式裝置!」 一場漫長的午餐進展到餐後甜點,紅茶和咖啡續了又續,孟麗菲和張仁傑仍然沒有說服彼此,陳日宇嘆口氣拿起咖啡喝了一口,心想:「資源究竟該擺在哪裡?」

Q.台元科技應該繼續投入資源,延續既有的一體機產品,以追上領導廠商的產品,強調遊戲等高度互動性的應用?還是應該搶先開發輕便型眼鏡式裝置,主打超方便攜帶、以觀看為主要應用?

 

轉載:哈佛商業評論個案研窮台灣個案

迎戰Meta的硬體規格 vs. 發展其他輕設備需求 打響VR市場爭奪戰,該加入哪個生態系統?
—來源:https://www.hbrtaiwan.com 版權所有,請勿複製使用。若欲團體授課,請至《哈佛商業評論》網站依據授課人數購買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