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pple VisionPro: Spatial computing
Apple VisionPro: Spatial computing
一早起床看回放,Apple在凌晨宣布明年年初要開賣的VisionPro,正式跨足元宇宙頭戴顯示器市場。看完Apple熱情地介紹,想起來過去雪紅姐還有Mark Zuckerberg傳教式地勾勒VR/MR可以帶來的生活情境,大部分都有重疊,但是Apple切入的角度還有利基還是非常有趣。
元宇宙基本上談的就是將2D的傳播資訊,變成3D較為直覺且可以身歷其境面對面互動 (Face to Face)的傳播互動模式。過往的VR(virtual reality, 虛擬實境)強調全沉浸,可以讓人在3D虛擬空間中與他人面對面互動交流,還能夠完全沉浸在與現實世界隔絕的虛擬空間,但因為太沉浸,目前可以應用的場域多為醫療教育房地產藝術等特定領域,若要融入生活,是一大挑戰。因此2022年底2023年,Meta及HTC都推出了MR(mixed reality的模式),讓大家可以戴著頭戴顯示器直接看到全彩的世界,且虛擬物件可以符合現實環境物理原理來運作(九月後的Meta Quest 3就是強調此)。AR (擴增實境)一直在元宇宙中野心勃勃,但沒有出現在頭戴顯示器的硬體戰(有些品牌推出AR眼鏡),過往一直以手機遊戲濾鏡等顯示方式存在 (譬如Snapchat, pokemonGo)。
蘋果這次加入3D傳播的元宇宙硬體之戰,切入點就是AR/VR眼鏡。有別於其他目前的頭顯,Apple強調,這是一副你就是身處於現實世界的眼鏡,而他們這個平台所要做的事情叫做Spatial computing,能夠結合大家身處的現實環境結合虛擬空間,在這樣的空間中所顯示的內容互動及運算,就是spatial computing。這個詞我還滿喜歡的,不會限於特定科技,而是強調虛實融合的空間運算,也與我一直提到的[Mediated reality]相呼應,完全呈現我理想中的中介真實。
另一個厲害的切入是,Apple會將iOS的應用程式通通融合到這個VisionPro中,也就是直接把原本Iphone/Mac的使用者網絡network,無縫接軌地帶到元宇宙的場域中。Meta的利基在於臉書龐大的使用者,一進入元宇宙直接可以結合臉書messenger以及上面的人際網絡。而Apple則是將iOS族群帶進來,並且提供更生活化的應用與使用,可以算是兩大科技巨頭嘗試應用頭戴顯示器於生活、工作、娛樂、社交等應用。
VR/AR的沉浸度轉換
上週我在多倫多遇到社會資本以及數位遊戲大師Dmitri Williams,我們在聊未來的元宇宙模式,他非常期待AR/MR眼鏡,他認為VR是過渡期,AR/MR才是最重要的未來。我也同意這個觀點,但我認為VR有它獨特的沉浸和應用之處,所以我說,應該是一副MR眼鏡,但是可以AR,也可以隨時切換成VR沉浸,做各種不同的應用。這個功能其實在HTC Elite XR 還有Meta Quest Pro都可以看到。但! 今天蘋果有一個令我喜歡的點,就是它的切換。只要透過一個鈕,就可以直接決定沉浸度,是連續性的沉浸感,可以從完全在現實世界疊加虛擬資訊的AR,慢慢變成完全沉浸於虛擬世界的VR。真是聰明!
Eyesight: never isolated with others 不再與他人隔絕
另外,蘋果有別於其他科技大廠,在這次頭顯戰中,提出了social cue社交線索的設計,非常聰明,果然把傳播放在心中。這個功能叫做Eyesight,蘋果一再強調,這個眼鏡,是讓人無縫接軌與其他人現實世界中互動,但優雅疊加虛擬資訊,因此這時,他人看到使用者時,是可以看到使用者的眼睛。而當使用者進入較為沉浸的模式時,眼鏡會呈現亮亮的科技感,讓其他人知道,現在使用者沉浸在虛擬世界中。這個eyesight功能,是清楚讓其他人知道使用者目前身處的spatial空間模式,增加了交流溝通上的社交線索。看到這邊,應該可以知道,蘋果針對元宇宙頭顯所強調的痛點解決方法,就是戴上後還能身處現實世界與他人互動,而不是孤身一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。
以下分別介紹蘋果在WWDC講的VISIONPRO應用與功能
1. Spatial computing: 這個跟其他科技大廠講得一樣,如何利用空間與數位資訊互動。譬如照片/App可以放到跟電影院一樣大,還可以並排,360空間隨你用。
2. AR/VR連續,相較於其他是切換AR或VR,蘋果的功能可以慢慢變換,自己決定沉浸度。
3. VisionOS是這個VisionPRO的平台,除了將現有IOS所有的app放上來讓大家使用,開發者可以在這個平台上建置其他的內容與應用。嗯!過去七年開發的內容開發者,可能現在正努力再發VisionOS的版本,不知道平台上內容要上繳多少呢? 30%? 但有趣的是,Meta的平台是Quest App (曾在2021年聖誕節左右變成全美下載第一名的程式,因為聖誕節禮物都是Quest),而HTC有VivePort平台,VisionOS我很看好,因為連結了目前iOS系統平台,既有使用者網絡已經很成熟,也是切入元宇宙聰明的網絡連結方式。
4. 手勢追蹤,這個真的就沒啥好講,各種現有的VR/MR一體機通通都有手勢追蹤。蘋果的手勢追蹤強調,用更直覺的方式與數位資訊互動,也呼應了2D轉3D傳播互動中,與虛擬物件資訊互動的方式。
5. 工作應用: 蘋果強調,現在你可以保有隱私,透過眼鏡可以獨自看到自己的信件工作內容,而在360的環境空間中,像是個canva,可以自己布置你的[空間/類似2D電腦上的桌面]。蘋果的AR方式,就是把2D電腦有限的螢幕,變成現在360度空間上,還可以連到Mac電腦,直接使用。Facetime可以直接與不同人面對面對話,還有音源方位的差別,更可以在Facetime中直接帶入不同的應用程式大家一起使用或討論。這其實去年HTC的高層就在跟我聊這樣的應用與觀點。但有趣的是,Meta是很沉浸的,Apple強調與現實結合,當與他人meeting時,要3D面對面(像是Meta WorkRoom),還是2D疊在空間上(Apple顯示),就看大家的反應。
6. 3D物件、3D照片、3D影片、3D電影
Apple強調,現在可以透過眼鏡直接看到3D物件在眼前,3D照片或是3D影片身歷其境。但不同於VR是你人在其中,Apple的影片顯示是2D影像但又有景深,到底是不是360影片,還是只是3D影片,只能拿到後來試試看了。另外,手機照的Pano照片,可以放到超大來看,這也是結合延伸Apple手機功能的一個亮點。
但我最愛一個功能,這是我們團隊去年年底提出的商業產品方向,也就是讓全民快速可以隨時隨地拍攝360影片,並且快速剪輯不用手動縫合直接分享取用的模式。Apple強調可以透過眼鏡隨時拍攝3D照片影片,並身歷其境的隨時回顧這些珍貴的時光。這是以人為主重要的應用,只是到底是360還是3D,歡迎大家知道的跟我分享。360度影片才會真正的身歷其境(VR影片),但3D影片可能還是是外人觀看裡面的3D物件。也許類3D才是真王道? Not sure. (我比較喜歡360影片,不是3D影片!) 這些還涵蓋了遊戲以及3D電影的應用。後面娛樂的應用跟目前VR應用完全一致,就不多提,但也許透過蘋果加入元宇宙傳教系列,也期待這一波一般使用者或是early adapter的反應。
7. Apple沒有特別強調的是這個$3499美金的眼鏡,其實需要一條線(業界俗稱X袋),這條線需要連接電池,電池放在口袋中。這是目前AR眼鏡的大痛點,台灣的佐臻眼鏡就是AR眼鏡,說到這,我還要趕緊跟梁董約啊! 硬體的電池一定要做小變不見,才有未來。Meta and HTC的MR/VR一體機,就沒有線,直接一體成形。
總結,蘋果切入的角度是人在現實中創造出AR的虛擬空間,因此進入了spatial computing的領域。看Apple versus Meta,AR/VR與VR/MR的論述與競賽,推薦大家回去看學術界的智慧: Biocca的Progressive embodiment,強調人的身體與科技結合,成為Cyborg的各種方式。人在現實中與科技的embodiment,正是現在學界與業界產品的論述,也就是科技的dimension維度,能不能讓人還是無縫接軌地以最自然方式,融合現實與虛擬。VR是full-body/partial-body的embodiment,強調avatar以及natural mapping;而AR/MR則是強調簡單的embodiment。這兩種在不同的應用場景各有好處,VR的沉浸在醫療諮商、教育、娛樂、健身都有很厲害應用;但要讓大家都使用,就勢必得建立在現實世界,年初大家幻想的AR/MR/VR眼鏡,目前功能還有產品出現了,未來就期待最終變成一副漂亮輕省的眼鏡。
話說回來,美金$3499到底是誰會買。大家還是可以考慮台幣$34900的HTC Elite XR,或是Meta 美金$1049的Quest Pro;但,Quest 2(美金$309)或是Quest 3 (美金$499)就是最親民的價格,應用也多,可以玩玩看。現在每半年就有新硬體推出,人文領域多加油,killer app靠大家。
Ps. 昨天晚上演講帶了Quest 2給大家體驗,不到3分鐘就沒電了,我忘記充電,最兩光的講者大概就是我。
ps1.Biocca, F. (1997). The cyborg’s dilemma: Progressive embodiment in virtual environments. Journal of computer-mediated communication, 3(2), JCMC324.
ps2. 學術界的大人才Kwan Min Lee(前三星副總)正在台灣陽明交大,他的論述常常獲得市場驗證支持,大家可以多找他交流
最後的最後,沉浸感+3D,就是要go big or go nothing,目前可以思考的是,融入生活但變成3D空間中的2D,會是對的方向嗎? 不過至少沉浸感高低都做到了,還是值得關注。